怎么训练狗狗社会化?
“社会化”是一个宠物行业常用语,指的是宠物(狗或猫)与人类社会相处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对陌生人的警惕性、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对人友好礼貌及服从性等。如果一只宠物在社会化方面表现良好,说明它是个人类友好且容易饲养的宠物;相反,如果社会化过程中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宠物的性格内向甚至叛逆,与人难以亲近,成为需要花时间去培养和纠正的宠物。 其实,我们人类自身也是社会上的人,所以“社会化”这一概念其实是人为设定的,是人为界定的狗的生活领域。
但自然界中,狗和其他所有哺乳动物一样都是属于“社会性”动物——它们生活在群体中并具备强大的群体意识。 “社会化”对于狗来说并不是一个必要的培养目标。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过于强调社会化而对天然反应当作不正常予以矫正,也有悖于我们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和善待原则。 然而,如果我们将视野放宽到一切存在社交行为的动物,那么“社交行为”(social behavior)却是对所有的动物都适用的人类定义。
我们可以采用以人类为中心的概念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即把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展示给观察者(包括人类在内)的"显示行为"(show behavior),另一类是展示给未观察到个体的"隐藏行为"(hide behavior)。 所谓“展示行为”是指任何动物在与同类的相遇中可能会展示出的行为。这些展示可能是为了获取食物、避免被天敌攻击或者是为了获得交配权等等。不管目的为何,“展示行为”总会涉及到动物在收到刺激后的反应。 与此相对,“隐藏行为”则是不涉及任何外部刺激的内部活动,比如思考、计划、睡眠以及情绪波动等等。虽然“隐藏行为”可能不会引起个体对外部的回应,但我们仍然可以把它们视为某种程度的社交行为,因为它们确实是对同类发出的信息。
无论“展示行为”还是“隐藏行为”,都是对特定情境的反应。我们可以将能够引发上述两种行为的刺激汇总起来形成一种“综合刺激清单”。然后,我们再来看看不同物种、不同亚种以及在不同生活史阶段的同一物种之间的行为差异,找到它们的共性。这样就可以最终得到“行为基准”(behavioral baseline)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行为基准”其实是我们根据人类价值观对动物行为进行的一个简化分类。因为它只考虑了行为发生的情境,而没有考虑发生该行为的动物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