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崩症是什么?
“狗崩”一词来自台湾,指狗狗在发病后短时间内死亡,一般认为与某种未知传染病有关;也有说法是由于环境变化导致应激反应引起的急性病。 2019年7月底开始,有家长反映,自家狗狗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四肢无力等症状,并在几天内迅速消瘦死亡(简称“730事件”)。此后不久,又有新病例出现。据一位宠物医师描述,他接诊过一只患犬,症状和“730事件”类似,但病情发展十分迅速,只过了两个小时就去世了。
8月4日,华南农业大学动物医院接诊了5例疑似“狗崩”案例,并采集病例样本送检;8月6日起,该院又陆续接到2例相似病例的就诊申请;截至8月16日晚,共有8例疑似“狗崩”病例在华南农大就诊或接受采样检测,其中5例确诊感染,其余待检测结果。目前华南农业大学的病例数量已经超过了当年“狗瘟”爆发的数量[1]! “730事件”的发生地主要在广东省内的广州、深圳等城市,但也有病例远至黑龙江、江苏等地。根据目前已知的病例资料,患病狗狗的品种包括比熊、博美、金毛等,年龄多在1-2岁之间,症状多为嗜睡、呕吐拉稀、食欲下降以及体温升高(发烧),最终会在数日内因器官衰竭而死亡。由于目前还没有找到引起“狗崩”的病原体,推测病因可能是一种尚未发现的病毒,也可能是狗狗感染了已知病毒的二次变异体。
虽然目前没有找到引起“狗崩”的病原体,但已有证据表明这种疫病是由病毒感染造成的。8月6日,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周朝俊教授团队在《科学》子刊发表研究论文指出,“狗崩”疑似为犬细小病毒的再次流行,而这种新毒株对现有的疫苗产生了免疫逃避效应。 研究团队从华南地区发生的多起疑似“狗崩”病例中收集到了病犬的粪便标本,并将这些标本送回实验室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所有样品都检测出了一种新型犬细小病毒的抗原。该病毒蛋白N端结构域与其他变异株相比发生了重大突变,这可能是其能够克服疫苗接种的原因所在。研究人员还发现,该病毒株的复制效率比原始犬细小病毒高约三倍左右,这表明它在狗狗体内更具破坏力。
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团队还利用细胞模型模拟了该病毒在小鼠体内的传播情况,结果发现病毒感染可导致小鼠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的病变及脱落。这一研究结果有力地支持了“狗崩”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猜想。 同时,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院长陈红江等人也证实,“狗崩”可能与气候和环境变化密切相关,尤其是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更容易发生。而且,他们还发现某些兽药添加剂的使用会加剧这种情况的发生。因此,建议养殖户们在饲养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含有这些药物的饲料或添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