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凝血是什么?
凝血(coagulation)是指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等细胞在受到外界物质损害后,会迅速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血凝块的过程。 凝血过程的第一步是血小板的释放反应,使血管损伤处的血小板发生释放反应并发出信息吸引更多的血小板来参与凝血作用;第二步是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的结合形成复合物,这些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形成的复合型物通过血小板上含有的腺苷三磷酸酶的作用而转变为具活性的因子Ⅲ,因子ⅲ具有促使纤溶原转变为纤溶酶的能力,从而使纤溶酶原变为有活性的纤溶酶,引起血液凝固。
1940年,德国生物化学家Ernst Chain首先发现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是一种天然的抗凝血物质,它能特异性水解由凝血酶产生的纤维蛋白多肽A单体,从而阻断了血栓的形成。此后人们又相继发现了另一种凝血酶抑制剂:组织型抗凝血酶(tissue-type antithrombin,TAT),它几乎能水解所有类型的凝血酶,且不受激素的影响;α2巨球蛋白(α2G)能够竞争性抑制AT对凝血酶的抑制作用;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pin)家族的其他成员也可以抑制凝血酶如蛋白C抵抗因子(protein C resistance,PCR),蛋白S等。 除了AT外,人类体内还存在许多其他的凝血激活因子,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凝血酶生成素、激肽释放酶原、血浆胰激肽释放酶原、凝血酶调节蛋白(TM)以及抗凝血酶Ⅲ抑制物(anti-AT III inhibitor, ATIII inhibitor)等。其中aPTT与ATIII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检查项目。
目前,临床常用一些口服或静脉注射的药物来抑制凝血机制以预防血栓的形成。例如肝素类抗凝血药,它通过竞争性结合AT和β-糖蛋白I而使得凝血酶失活达到抗凝血的目的;而华法林则是通过干扰维生素K依赖性的出血凝血因子的合成而起作用。还有一些特殊的药物作用于凝血过程的各个步骤以达到阻止凝血发生的目的.比如噻氯匹定抑制血小板活化的同时可减少血小板的生成。